鄄怎麽讀(雋怎麽讀)
上一篇文章談了《山、東、人組成一個字,猜猜它念啥?》,本文咱們接著來拉拉另外一個字——
鄄,讀ju㠠n。形聲字。篆文從邑從垔(表聲)。
鄄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,屬菏澤市。鄄城曆史文化底蘊豐厚。鄄城是中華民族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,“三皇五帝”中的堯、舜二帝都曾在境內活動,周時為衛國之鄄邑,西漢初置縣,是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,是古代軍事家、一代兵師孫臏的故裏。
鄄城的“鄄”字,左為西與土的結合,有人打趣地說,這代表是西方一片樂土,準確地講,鄄城是齊魯大地西邊的一方勝地。因為鄄城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、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、中國最佳投資環境縣、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綠色生態縣、國家級生態示範區。
圍繞鄄,主要想談談右耳刀。前麵談到鄄在篆文時從邑從垔。邑是什麽,怎麽後來轉化成右耳刀了呢?
邑,會意字,上部“囗”(不是口,讀圍或國)表示地域,下部“巴”由人形訛變而來。整字會人們生活的地方之意。引申指封地,如采(c玩)邑,後來引申指行政區劃名,“古者處師,八家為鄰,三鄰為朋,三朋為裏,五裏為邑,十邑為都,十都為師……”
邑,相當於現在的縣,例如,山東省還保留臨沂市平邑縣、濰坊市昌邑市、德州市臨邑縣,河南省的鹿邑、夏邑,河北省高邑、武邑,陝西省的旬邑、鄠邑,四川省的大邑等。有的鎮名還帶有邑,如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。可以肯定地說,凡是帶“邑”的地名,曆史悠久,文化賡續沒有間斷。
古時候,“國”“邑”相通,規模上有所區別。通常尊稱別人之國為大國,謙稱自己國家為敝邑。
因為“邑”代表人們長期生活地域,久而久之,合體字右為“邑”的漢字大都成了地名(如山東的鄆城、郯城、鄒平、鄒城等),繼而又成了姓氏,如鄭、邢、鄒等。
但是在篆文階段,寫“鄭、邢、鄒”等,右邊還是要寫“邑”,如“鄭”的篆文。古人們嫌其書寫麻煩,於是在隸書時,不知哪位先人將“邑”創製出“阝”從而大大方便了書寫。凡是從“阝”的漢字離地名、姓氏不會太遠。與此同時,左邊為“阝”的偏旁應運而生(下期我們要講到)。
濰坊市安丘,曆史上為避孔丘的名諱,將“丘”改用“邱”,如今又恢複到“丘”。如今再寫“安邱”恐怕要扣分了。“邱”“丘”都是姓,因此與qi嫥瓦友交往時,要豎起雙耳去聽去記。臨沂市費縣,曆史上稱之為鄪(b㬯。後來改為費縣,砍去了右耳刀。濰坊市臨朐縣,西周為駢邑,隋朝時統稱臨朐(好在臨朐縣城主幹道為駢邑路,從道名我們還能回望曆史)。陝西省戶縣(其農民畫聞名全國)隸屬西安市,原名鄠(h㹯𘣣為了便於人們識別,1964年9月,經國務院批準,“鄠縣”改為“戶縣”。也許是出於對曆史不忘,也許是出於對傳統文化傳承,2016年11月24日,國務院批複撤銷戶縣,設立西安市鄠邑區。此一時,彼一時,沒法評價。
壹點號吳永亮
找記者、求報道、求幫助,各大應用市場下載“齊魯壹點”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壹點情報站”,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!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